时尚

蜀汉灭亡后,东吴靠什么支撑17年之久?

时间:2010-12-5 17:23:32  作者:知识   来源:时尚  查看:  评论:0
内容摘要:原标题:蜀汉灭亡后,东吴靠什么支撑17年之久?曹操在《短歌行》中唱到:周公吐哺天下归心。寄托了曹孟德一生的志向,就像《三国演义》开篇说到的一样,天下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,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最终被统一了

原标题:蜀汉灭亡后 ,蜀汉什支东吴靠什么支撑17年之久?

曹操在《短歌行》中唱到:周公吐哺天下归心。灭亡寄托了曹孟德一生的后东志向,就像《三国演义》开篇说到的吴靠一样 ,天下分久必合 ,撑年合久必分 ,蜀汉什支魏蜀吴三分天下的灭亡局面最终被统一了。

奈何 ,后东完成统一大业的吴靠不是曹孟德和他的曹魏 ,而是撑年被司马家取而代之 ,控制了曹魏政权的蜀汉什支司马家族在公元263年废掉了晋元帝,建立了“西晋”王朝,灭亡一直到公元280年挥刀灭了孙吴 ,后东至此 ,吴靠三分天下的撑年局面正式画上句号 。

这中间间隔了十七年 ,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,为什么在灭了蜀汉后间隔了十七年才灭东吴呢  ?是西晋不敢还是东吴不让  ?主要是有三个方面的原因。

一、灭了蜀汉后魏国发生内战

说道灭蜀汉,不得不提到一个人,他就是邓艾  ,都说遇到司马懿是邓艾一生的转折点,一个是伯乐 ,一个是千里马,有了邓艾 ,对于曹魏政权来说,也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和契机。

邓艾很多政治上的主张 ,在曹魏政权的后期,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,让曹魏在三国中一直保持实力最强的地位,尤其是在灭了蜀汉的大战 ,邓艾当仁不让是最大的功臣。

在公元263年 ,司马昭决定对蜀汉开展进攻,经过一番猛烈的激战 ,虽然成功占领了汉中,可是在剑阁两军难分高下 ,陷入了胶着的状态。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 ,邓艾想出了奇招 。

邓艾提出了他建设性的意见 ,建议大军暗中渡过阴平 ,阴平这个地方地势险要,山路蜿蜒崎岖,是蜀汉防备最弱的地方  ,只要渡过阴平就可以大举进攻涪城 ,逼进成都。

展开全文

进攻涪城 ,必定引发蜀汉大军前往支援,大军一走 ,剑阁就有了突破的机会 ,蜀汉必须在涪城和剑阁之前徘徊  ,分散兵力,邓艾大军在历经艰难万险成功终于成功渡过了阴平,直逼涪城。

涪城的军队在看到魏军后不战而降 ,之后魏军一路高歌猛进 ,战战兢兢的刘禅直接选择了投降 ,俯首称臣 。

邓艾出奇制胜灭了蜀国后  ,向朝廷上书想要继续讨伐吴国 ,可他在灭蜀汉后占据的头功引发了钟会和其他人的嫉妒与仇恨 ,钟会联合卫瓘、胡烈等人  ,最终邓艾父子被收监。

钟会的狼子野心也终于露出了尾巴 ,虽然刘禅投降了 ,可是姜维的内心没有善罢甘休,打算假意投降,寻找机会复国,姜维在心中也把自己的思路告诉了刘禅。

姜维充分利用了钟会的异心 ,他的如意算盘是挑拨钟会杀了魏国诸将 ,他再借机杀了钟会 ,最后寻找机会恢复刘禅的帝位,姜维可谓用心良苦 ,只可惜是错付了  。

一直被姜维蒙在鼓里的钟会一直没发现 ,自己只是姜维的一颗棋子 ,等他发现的时候,他已经落入了自己的部下设置的陷阱 ,最终年仅40岁的钟会和姜维一起兵变中被杀。

这场大战引发了三败俱伤的结局 ,邓艾 、钟会 、姜维全死了 ,胜利的果实落入了司马昭的手中,不仅利用机会扫平了蜀国留下的隐患,也清除了朝堂之内异心之人 。

经此一役,司马昭要重新调整国内的部署和整顿,灭吴 ,需要从长计议 。

二、司马家有比伐吴更重要的事

钟会的叛乱,终止了司马昭伐吴的脚步 ,又过了一年 ,司马昭中风而亡,把相位留给了他的儿子司马炎,也把曹魏朝堂的控制权留给了司马炎,这画面仿佛时光倒流 ,就跟当时曹操把持了汉室江山一样。

司马炎继承相位后,他不是想着如何辅佐曹奂治理好天下 ,而是想取而代之,为自己登基做准备 ,跟讨伐东吴相比  ,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。

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,司马炎的登基也是“被迫”的 ,在魏帝和朝臣的共同劝说之下 ,司马炎勉为其难  ,为了江山社稷 ,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,在多次退让后接受了魏帝曹奂的禅让,登基称帝。

司马炎虽然登上了权力的最高峰 ,但他知道还不是高兴的时候,国内危机四伏 ,消化胜利的果实也需要时间 。

1.内部民心需要整顿和安抚

司马炎知道 ,从司马懿开始,到司马昭 ,再到自己 ,在为司马家夺取地位的过程中,对原有曹魏势力进行的杀戮和迫害,对天下民心来说是巨大的阴影,水能载舟,也可以覆舟的道理司马炎还是深谙其道的 。

首当其冲的是要巩固朝廷的凝聚力,对百姓要刚柔并济 ,司马炎下旨善待被封为陈留王的曹奂和刘禅,陈留王依旧享受天子的待遇 ,并解除了对汉室宗亲的禁锢,这一步不仅安定了蜀汉的军心,也安抚了新建立的朝臣。

司马炎为了安定民心,还颁布了五道诏书 ,非常的开放和务实,是一套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,这对当时的百姓和时局来说 ,起到了修复作用,早期的司马炎确实为天下和百姓做了实事。

2.整顿军纪  ,充分准备伐吴

司马炎统一天下是志在必得的 ,为了攻打吴国做了充分的准备,他分别命羊祜、卫瓘 、司马伷统领荆州、青州 、徐州,镇守襄阳、临菑、下邳,战前工作部署到位 。

羊祜在荆州大量开垦农田 ,为攻打吴国囤积了大量的粮食,制作了发挥巨大作用的战船 ,在羊祜死后 ,接替他的杜预进一步扩大了备战工作。司马炎见万事俱备,在朝臣上书后,决定一举伐吴 。

3.边境危机四伏

邓艾在陇右招降了数万的鲜卑人 ,和汉人一起分散在雍州、凉州之间 ,随着统治的开展 ,爆发了激烈的民族矛盾 ,加上连年的干旱与沉重的赋税 ,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 。

当时鲜卑人数众多 ,司马炎派出胡烈来镇压 ,结果胡烈的高压引发了民众的反抗,鲜卑族的首领直接带领全族人民奋起反抗,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“秦凉之变”。

胡烈战备 ,鲜卑族士气大振 ,经过一年多的战斗 ,鲜卑族不但没有被消灭,还联合了其他的边境民族  ,匈奴 、羌族和氐族一共加入了对抗晋朝的行列  。

边境各族的联合   ,早期让晋朝连连战败 ,虽然最终赢得了胜利,但是这场历经了9年的战役 ,让晋朝损失了几万人的军队 ,还有数位名将都死在了这场变战之中 ,严重的影响了西晋王朝的整体规划和布局 。

如果秦凉未灭  ,西晋无法进攻吴国,还有被两面夹击的可能性 ,影响生存 ,更别提统一大业 ,因此收复西凉对西晋来说,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,也要拿下 。

收复秦凉之后,司马炎终于可以安心地讨伐吴国 ,筹谋已久的统一大业势在必行,指日可待。

三 、西晋伐吴,历时1年灭吴

公元279年,司马炎根据羊祜之前制定的作战路线 ,调动超过二十万兵马 ,兵分六路,全面进攻东吴 ,采用水路和陆路结合的方式,直面东吴的京城建业 。

当时东吴的统治者是孙皓,孙皓是一个有才华的君主 ,尤其是在诗歌和书法的造诣上,但是谈到治国,简直残暴不仁 ,民怨四起,在西晋停止攻吴的十几年里,没有养兵蓄锐  ,准备战斗 。

西晋不懂 ,东吴就放松了警惕,另外他们认为他们占据了长江天险 ,加上孙皓的无为,导致了朝中无人可用,沉重的赋税民怨四起。

东吴国内也有百姓揭竿而起,因此面对西晋的进攻,手握23万大军的东吴选择了投降,有人说就算孙皓不投降,东吴也支撑不了多场时间 。

另外,陆抗的死 ,加速了东吴的灭亡  ,陆抗是吴国名将陆逊的儿子 ,被称为吴国最后的名将 。

公元272年  ,陆抗与羊祜在西陵对抗 ,当时陆抗代表的东吴只有三万兵马  ,西晋有七万之多,陆抗出奇制胜打了晋军一个措手不及,最终落荒而逃 。

这场战役的胜利对于东吴来说是具有拯救意义的,不但击退了敌人,对于叛将也是杀伐决断 ,有他镇守的东吴,在蜀汉被灭之后还坚守了十七年 。

奈何东吴最后一根支柱最终还是倒下了 ,享年48岁 ,陆抗的死也是东吴命运的转折点,不久就降了西晋,至此,天下归一。

总结

因此司马昭在灭了蜀汉后到司马炎登基称帝,中间历经了十七年才开始对东吴开展进攻 ,这不仅和当时西晋内部的内乱有关 ,也因为司马家族要对曹魏取而代之。最终西晋做了充分的准备和战斗 ,一举消灭东吴 ,结束了三分天下的局面。

只是可惜,统一天下是西晋王朝就仿佛昙花一现,只存在了十六年。一个是西晋采用了分封制有关,另外也因为司马炎选了一个蠢儿子司马衷继承王位 ,最终才出现了历史上的“八王之乱”。

司马衷继承了王位后,实权落在了皇后贾南风的手中  ,这个对权力欲望极大的女人点燃了西晋王朝灭亡的炸弹,让西晋王朝在纷纷的内战中走向了灭完。

copyright © 2023 powered by 2023永久免费的看电视软件-搜狗指南  sitemap